新生宝宝常见皮肤问题及正确护理

  • 发布时间:2019-09-19
  • |
  • 作者:人卫儿科学 2019-09-19
  • |
  • 阅读次数:87
(一)新生儿常见的皮肤问题及护理

新生儿皮肤柔嫩,角质层薄而富于血管,局部防御能力差,易受损伤,再加之免疫功能不足,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差,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易患各种皮肤病。这就要求新生儿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的皮肤、黏膜进行细心的观察,对不同的皮肤疾患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1.胎脂

出生后,皮肤覆盖一层灰白色胎脂,有保护皮肤的作用。胎脂的多少有个体差异,生后数小时渐被吸收,但皱褶处胎脂宜用温开水轻轻擦去。

护理方法:出生后即用消毒软纱布蘸温开水将头皮、耳后、面部、颈部及其他皱褶处轻轻擦洗干净,尿布区及皱褶处可涂无菌植物油或抑菌软膏。胎脂因其有保护作用也可不急于清除,一般不主张生后即给新生儿洗澡,容易造成低体温,可推迟24小时以后进行。胎脂若成黄色,提示有黄疸、窒息或过期产存在。

2.黄疸

生理性黄疸多在生后2~3天出现。一般持续一周后消失。表现为皮肤呈淡黄色、眼白也微黄、尿色稍黄但不染尿布,新生儿一般情况很好,如吃奶有力、四肢活动好、哭声响等,生理性黄疸在7~9天后开始自行消退。

护理方法:如果出生3天后出现但10天后尚不消退或是生理黄疸消退后又出现黄疸,以及生理黄疸期间黄疸明显加重如皮肤金黄色遍及全身应及时诊治。对早产儿应密切观察,根据测得胆红素指标决定是否需要光疗。

3.水肿

 

生后3~5天,在手、足、小腿、耻骨区及眼窝等处易出现水肿,2~3天后消失,与新生儿水代谢不稳定有关。局限于女婴下肢的局限性水肿提示Turner综合征的可能。

4.新生儿红斑

 

常在生后1~2天内出现,原因不明。皮疹呈大小不等、边缘不清的斑丘疹,散布于头面部、躯干及四肢。婴儿无不适感。皮疹多在1~2天内迅速消退。

5.毛囊炎

为突起的脓疱,周围有很窄的红晕,以颈根、腋窝、耳后、肘屈分布较多,数天内消退。

6.粟粒疹

鼻尖鼻翼或面部上长满黄白色小点,大小约1mm,是受母体雄激素作用而使新生儿皮脂分泌旺盛所致,有的新生儿甚至乳晕周围及外生殖器部位也可见到种皮疹。一般新生儿4~6个月时会自行吸收,千万不要去挤,否则会引起局部感染。

7.汗疱疹

炎热季节,常在前胸、前额等处见针头大小的汗疱疹,又称白痱。因新生儿汗腺功能欠佳所致。

8.青记

一些新生儿在背部、臀部常有蓝绿色色斑,此为特殊色素沉着所致,俗称青记或胎生青痣。随年龄增长而减退。

9.橙红斑

为分布于新生儿前额和眼睑上的微血管痣,数月内可消失。

10.脱皮

多数刚出生的新生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皮肤脱皮问题,这和离开了母体中充满羊水的环境有关,外界环境比起母体来说更加干燥,而脱皮也是新生儿对环境的一个适应过程。新生儿蜕皮不需要特别的护理,这是一个正常的过渡反应,不过,也有些脱皮现象是某些疾病引起的,如鱼鳞病、脂溢性皮炎、湿疹、新生儿红斑狼疮等,此时需要去医院详细检查。

护理方法:新生儿脱皮后家长要注意观察,并注意新生儿的皮肤护理,不要过度清洁皮肤。清洗后若要给新生儿涂抹保湿护肤品,建议尽量避免挑选香味浓郁和有鲜艳颜色的,因为护肤品导致过敏的主要元凶就是其中所添加的色素、香精等。

11.红斑

新生儿皮肤表面角质层尚未形成,真皮较薄,纤维组织少,但毛细血管网发育良好,常常一些轻微刺激如衣物、药物便会使皮肤充血,表现为大小不等、边缘不清多形红斑、多见头部、面部、躯干及四肢。一般来讲新生儿没有其不适感。

护理方法:红斑属正常生理变化,无需治疗通常1~2天内自行消退,千万不要给新生儿随便涂抹药物或其他东西,因皮肤血管丰富吸收和透过力强,处理不当则会引起接触发炎。

12.皮肤出血点

新生儿猛烈地大哭或者因分娩缺氧窒息以及胎头娩出时受到摩擦均可造成皮肤下出血,是因为血管壁渗透增加及外力压迫毛细血管破裂所致。

护理方法:出血点无需局部涂药,几天后便会消退下去;如果出血点持续不退或继续增多可进一步检查血小板以除外血液及感染疾病。

13.尿布皮炎

多与大小便浸渍有关,尿中尿素被粪便中的细菌分解而产生氨,刺激患儿皮肤所致,是新生儿病区最常见的棘手问题之一。如果护理不当、将造成延迟愈合、局部皮肤损害、继发局部和全身感染。

主要表现在患儿臀部、外阴部、股内侧等尿布接触部位,发生边缘清楚的鲜红色红斑,严重的可发生红疹、水疱、糜烂,如有感染可产生脓疱。

护理方法:预防方法是每次更换尿布时可选用鞣酸软膏外涂,若出现臀部皮肤发红,需要使用皮肤保护膜进行保护,保护膜可使皮肤与大小便隔离;如有皮肤破溃糜烂,选用氧化锌软膏促进伤口细胞的生长或者具有收敛作用的护肤粉外涂后喷一层保护膜;如若出现细菌感染,可涂莫匹罗星软膏。每次更换尿布时,可用清水洗净臀部后,用氧气吹臀部,氧流量为5~6L/min,每次10~30分钟,吹氧时间一般是患儿臀红处的皮肤干燥,无渗液为止,每次吹氧时,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局部吹氧,可使坏死组织氧化分解,促使正常细胞的氧合,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降低毛细血管压,加速消除水肿,保持创面干燥,减少渗出同时通过局部吹氧使之弥散至皮肤表面,使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疗效。

护理人员在工作时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耐心和爱心,及时为患儿更换尿布。应用新的护理方法比以往使用鞣酸软膏措施更有利于局部皮肤的暴露和干燥,可缩短红臀的治愈时间,治愈率高。

14.新生儿脓疱疮

是发生在新生儿中的一种以周围红晕不显著的薄壁水脓疱为特点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多发生在室温过高,包裹新生儿过紧,皮肤皱褶处出汗较多和不易散热的环境中,本病开始阶段全身症状不明显,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发热、腹泻、肾炎、脑膜炎甚至败血症等,导致患儿死亡。

护理方法:注意新生儿的皮肤清洁卫生,根据情况每天用温水洗澡,并用干净柔软的毛巾擦干全身,特别是皮肤皱褶处,注意力度要适中,不可将皮肤擦破,并更换内衣。护理人员接触患儿前后均要“七步洗手法”洗手;患儿的用物洗净后置于阳光下晾晒数小时或者采用高温高压灭菌或臭氧消毒的方法,听诊器一婴一用一消毒。

脓疱疮局部皮肤用生理盐水擦拭后,可用碘伏液消毒,局部可涂莫匹罗星软膏,保持皮肤干燥。

15.皮肤念珠菌病

新生儿皮肤常易受念珠菌侵及而成皮肤念珠菌病,感染主要来自产妇阴道(大约35%妇女阴道发现有白色念珠菌)、医护人员带菌者以及使用未严格消毒的奶瓶和尿布。

可分为口腔念珠菌病及尿布区念珠菌病。前者俗称:鹅口疮。后者在臀部、大腿内侧、外生殖器及下腹部可见边缘清楚的暗红色斑片,周围有大小不等的暗红色扁平丘疹,上有圈状灰白色鳞屑、皱褶处常用糜烂、浸渍发白的现象。

护理方法:患儿母亲和婴儿室医护人员应该注意个人卫生。局部涂制霉菌素甘油5万~10万u/ml。尿布区念珠菌,亦可外涂抗真菌软膏。

16.先天性皮肤缺损

做好消毒隔离,患儿皮肤缺损后,抵抗力低。其创面是细菌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极易造成创面及全身感染。因而要加强消毒隔离。

护理方法:头颈、腋窝、会阴及其他皱褶处的皮肤应注意保持清洁。护士应加强巡视指导,做一切治疗及护理均应轻柔,剪短指甲,防止再度引起患儿皮肤损伤。

(二)早产儿皮肤屏障功能的改善方法

暖箱内的湿度以往认为应维持在60%~90%,对胎龄及体重较大的早产儿,现多不主张暖箱内加水。但患儿有呼吸道感染时,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0%左右,因为湿度过低使呼吸道黏膜干燥,不利于分泌物的排出。对于小于30周者要求相对湿度提高,以减少不显性失水。

国外研究报道,住院早产儿皮肤涂抹葵花籽油对提高皮肤屏障功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有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葵花籽油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增加了一层皮肤保护的屏障,帮助其抵御外源性毒物、细菌等的入侵;现代研究表明,葵花籽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优质蛋白质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其中天然维生素E含量在所有主要植物油中含量最高;减少不显性失水的发生,从而减少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作用;油脂在早产儿皮肤与外界起到“润滑油”的作用,减少了活动时与外界物体的摩擦力,从而减少了皮肤的损伤;油脂能很好地隔绝粪便、汗液等对皮肤的刺激,减少患儿发生臀红和皮肤皱褶处糜烂。

由于新生儿皮肤娇嫩,遵医性差,机体抵抗力弱,通过对新生儿皮肤问题的观察及护理得出,新生儿的皮肤疾患发病率与感染、护理、环境、内分泌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医护人员对新生儿皮肤采取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和指导,以减少发病率,使新生儿的皮肤保持美观健康。因多数新生儿患病与其家长缺乏正确育儿知识有关,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宣传正确喂养,适度保暖、皮肤护理等知识。

专家点评

2014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急救中心收治的体重低于2kg的早产儿194例进行皮肤涂抹葵花籽油的研究,结论为外涂葵花籽油可以大大提高早产儿皮肤的屏障功能,可以减少外源性细菌皮肤侵入体内、降低早产儿感染的发生。